仿刺参(刺参)

Apostichopus japonicus   Selenka
   

  35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体长一般约200mm,直径约40mm。体呈圆筒状,背面隆起,上有4—6行大小不等,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疣足(肉刺)。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排列成不很规则的3纵带。口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肛门偏于背面。呼吸树发达,但无居维氏器。
体壁骨片为桌形体,但它的大小和形状常随年龄不同而变化:幼小个体的桌形体塔部高,有4个立柱和1一3个横梁,底盘较大,边缘平滑;成年个体桌形退化,塔部变低或消失,变成不规则的穿孔板(图86,a)。体色变化很大,一般背面为黄褐色,或栗子褐色,腹面为浅黄褐色或赤褐色;此外还有绿色、赤褐色、紫褐色、灰白和纯白色的。观察标本 206个,辽宁大连、旅顺、海洋岛,河北北戴河,山东长岛、龙口、俚岛、荣成、鸡鸣岛、桑岛、烟台、青岛,江苏连云港外、平山岛等,1932、1950--1956年,张凤瀛、廖玉麟等采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动物生活在波流静稳、海草繁茂和无淡水注入的港湾内,底质为岩礁,或硬底,水深一般为3—5m,少数可达工0多米,幼小个体多生活在潮间带。大叶藻丛生的细泥沙底也常有发现。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,随地区水温变化而略有变化。一般说来,海水温度18—20℃开始排卵。排卵后,钻到石下或石缝中进行“夏眠”,到9月底或10月初再出来活动和摄食。
刺参的适应性很强,它生活的海区,海水盐度范围28.86—31.87%o,pH值7.9—8.4,夏季温度不超过30℃,冬季最好不结冰。
刺参具有一定的感应性,当大风暴来临前,它们常躲藏到石头底下或其他安全的地方,等风浪平静后,再从隐藏处爬出来活动和摄食。一般是小个体生活在较浅水域,大个体生活在较深水域,每到夏季水温较高时,有向深水移动的现象。
它的寿命据Mitsukuri(1903)报告,起码能活5年。
刺参以沉积物一一海底泥沙为食,消化其中的微小生物,包括各种硅藻、原生动物、小形甲壳类、小形贝类以及海草碎片等。近期研究指出,刺参的摄食和海底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辽宁省大连、旅顺和海洋岛,河北北戴河,山东半岛、青岛、胶南、日照,江苏连云港;主要分布北太平洋区,包括俄罗斯的萨哈林岛(库页岛)、符拉迪沃斯托克(海参崴),日本北海道、横滨和九州,朝鲜半岛沿岸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本种是食用海参中品质最好,分布最广,产量最大的一种;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。它的个体虽不算很大,但体壁厚而柔软,富于胶质,含有较多的蛋白质,营养价值很高;除食用外,还可作药用,特别是对年老体弱者,更具有滋补作用。除加工成千海参外,还可以制成罐头。它的生殖腺俗名“参花”亦可供食用,味颇鲜美。